热射病人可喷水扇扇子降温
近期,我国持续大范围的高温天引发了公众对高温的关注。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面对高温,我们该如何避免中暑?一旦中暑,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高温影响人体神经活动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程义斌副研究员表示,高温天气里一般人首先感到不舒服,效率下降,对健康的影响首先是中暑,然后是胃肠疾病增加,还有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急性发作人数增加。尤其是肌体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和慢病患者,因中暑而死亡的人数增加。
程义斌表示,中暑分为中暑先兆、轻度中暑、重症中暑三大类。中暑先兆是病人常常大量出汗,头晕眼花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定向有障碍。轻度中暑除先兆症状外,体温升高到38摄氏度以上,皮肤灼热、面色潮红等等。重症中暑是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射病患者应立即入院治疗
今年各地不断出现热射病致死病例。程义斌表示,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因为持续闷热会使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体内热量不能发散,此时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温度升高、导致汗出不来,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脆弱人群(包括老年人、基础性疾病的人)特别容易中暑或者发生重度中暑。
热射病的症状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可能有抽动性头痛、恶心、头晕和眩晕。体温可达41摄氏度或更高、脉搏强而快、可能失去意识、皮肤干热,也可能有汗。患者若曾剧烈运动通常会出汗。
程义斌强调,热射病是十分严重的,需要医疗急救,将患者立即送入医院,延迟就医可能会致命。急救时将患者移动到有空调或温度低的环境中,将患者衣服脱掉,把水喷到患者身上用扇子降低体温。
与独居亲友保持密切联系
我们该如何避免中暑?程义斌表示,高温天气应尽量呆在有空调室内;外出时要大量饮用水,并尽量呆在阴凉处,使用遮阳帽、遮阳伞等防紫外线照射,穿浅色宽松的衣服。白天用窗帘遮挡住强烈的日光,夜晚有凉风时将门窗打开降温,同时用毛巾擦拭和淋浴降温。在高温时避免体力活动,避免从高温的室外立刻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环境。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同时,高温期间,要与独自居住的亲友和邻居保持联系,确保他们的健康。
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与
中毒控制所陈永青研究员表示,一旦发生中暑,在先兆中暑时,要暂时使中暑的人脱离高温现场,并密切观察。在轻度中暑的时候,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移至通风良好处休息,并给予清凉饮料和对症处理。重度中暑要迅速给予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同时要对水与电解质紊乱进行对症治疗。中暑后,如果病人已经失去意识,可掐人中(人中沟中偏下处)、合谷(前臂正中腕横纹上两寸处)、内关(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等穴位刺激病人,帮助病人促醒。
将建高温健康风险预警系统
程义斌透露,目前他所在的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正在就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及其使用机制进行研究。他们选择了不同纬度的地区研究高温热浪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适应措施,主要是以社区为基础,建立高温健康风险预警系统,评估高温热浪对人群的健康影响,然后开展预警等干预活动,减少居民的健康风险。
陈永青特别提醒,对于在高温环境中(35摄氏度及以上)仍需坚持工作的人来说,相关单位要给予足够的饮料,并补充营养,通常每人每天应补充三到五升的含盐饮料。